都市快报
什么是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顾名思义,是起源于垂体的一类良性肿瘤。那么,垂体又是做什么的呢?垂体是我们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总司令部”,负责分泌一系列激素,调控我们身体中对应的器官或组织功能,例如咱们老百姓熟知的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等,要知道,它们可都是垂体的“下级单位”啊。
临床上,垂体腺瘤一般被分为两大类。
1.有一类垂体腺瘤具有分泌激素的特点。当这一类垂体腺瘤分泌过多的激素,就会对机体造成伤害。例如,以最常见的泌乳素腺瘤为例,过量的泌乳素可造成女性月经不规律、非哺乳期溢乳、甚至闭经,并最终导致不孕;老年女性患者常可以出现骨质疏松。
讲到这儿,男同胞们可别觉得“事不关己”哦,男性泌乳素腺瘤患者同样也会出现乳头泌乳、性欲减退以及性功能障碍,而且最新的WHO分型已将年轻男性泌乳素腺瘤列为五大高危型垂体腺瘤(难治)之一,因此,更需引起重视。
另外,成人的“肢端肥大症”(儿童期发病称为“巨人症”),则是因为患者垂体分泌生长激素的细胞中出现了“捣乱分子”,他们拉帮结派(形成肿瘤),同时还大量释放生长激素,导致患者骨骼、内脏和声带等部位异常生长。这类患者不但容貌会变丑,而且可能合并有大肠肿瘤、心肌肥厚、睡眠呼吸暂停、糖尿病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库欣病也一样,这类“捣乱分子”单兵作战能力强,虽然肿瘤整体会很小,但可过量产生促肾上腺激素,作用于肾上腺后,引发“满月脸”、“水牛背”、皮下紫纹、顽固性高血压等症状,而且,像拍蚊子一样,有时一下(一次手术)还搞不定它。
2.另一类垂体腺瘤不分泌激素,或者分泌的激素暂未引起明显的内分泌症状,但这类腺瘤却不停地“长个”、“变胖”,以至于正常垂体受压变形(好比一坨面摊成了饺子皮),因此这类患者往往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例如精神萎靡、怕冷无力、不孕不育等。
当然,无论是哪类垂体腺瘤,肿瘤占位效应均可压迫垂体周围结构。要知道,垂体位于颅内的“交通枢纽”,周围分布重要的血管、神经及海绵窦,这些结构包括视神经、视交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分支、外展神经、颈内动脉、垂体柄等,相对应的症状包括视力下降、复视、头痛等。
日常生活中哪些症状可能是由垂体腺瘤引起?如何更早期发现垂体腺瘤?
由于垂体腺瘤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因此,往往起病隐匿,大多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根本无法察觉到病情的变化。其实,患者的一些“蛛丝马迹”可以帮助避免漏诊或误诊。
1.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垂体上方透过鞍隔与视神经-视交叉“相望”,下方隔鞍底骨质与蝶窦腔(鼻窦的一部分)毗邻。所以,当垂体腺瘤体积较大时,肿瘤可能向上压迫视交叉,继而引起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尤其是一些老年患者,很容易自认为是老花眼、白内障等眼疾,要么一直在眼科就医诊治,但症状并未有任何改善,医院检查,认为这是年纪大的“自然现象”;而垂体腺瘤引起的视野缺损则多表现为视野两侧“余光”的缺失,患者会经常出现撞到门框,更有甚者,在过马路时或开车时看不到左右两边的来车,造成交通事故。可以说,视力视野的问题是垂体腺瘤患者最容易忽视、也是临床患者就医最常见的症状。
2.与激素分泌相关的症状。如上所述,除了特定类型的垂体腺瘤所分泌的相应激素过多导致的症状(如:生长激素过多-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满月脸、水牛背”等)外,有时垂体腺瘤也会导致某些激素分泌不足,进而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电解质紊乱或精神异常等症状,甚至由于肿瘤卒中(肿瘤内部突发出血、梗死或坏死),可致肿瘤体积突然增大,并引发垂体功能危象或突发视力下降或失明(不多说,立即送急诊)。
因此,一旦有上述症状或体征,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得了垂体腺瘤该怎么办?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吗?
有些患者一听说脑子里得了垂体腺瘤,以为必须通过手术摘除,因此心理压力很大。
答案是不一定非得先行手术。一些功能性垂体腺瘤,比如泌乳素腺瘤可通过口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溴隐亭、卡麦角林等)治疗,得到较好控制;而一些生长激素腺瘤则可通过肌肉注射生长抑素受体类似物(奥曲肽、派瑞肽)控制病情。此外,一些无功能型垂体微腺瘤可先不急于手术治疗,可定期垂体增强MRI检查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存在进行性增大,然后再考虑是否手术。当然,上述几种情况,如出现耐药、药物不良反应或肿瘤进行性增大,那就得考虑手术治疗了。
垂体腺瘤可以微创手术吗?手术风险大吗?
目前,临床上大多数垂体腺瘤已经不需要开颅切除了。垂体腺瘤的微创手术主要是在显微镜或神经内镜协助下经鼻-蝶窦,通过鞍底骨质磨除(对于一些较大的垂体腺瘤,可能这部分骨质已经变薄或者被肿瘤突破穿孔了),在肿瘤的前下方进入垂体窝,直视下分块吸除肿瘤(绝大多数垂体腺瘤质地偏软)。全程在较小的空间内完成手术,术后外观无缝线无刀疤。当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开颅手术也是需要的,目的是针对一些特别大的垂体腺瘤,可以充分显露肿瘤,减少对周围受压正常结构的损伤(注:“微创”是针对相对重要结构的“微创”,甚至“无创”)。
按照光线直线传播的原理,在经鼻-蝶窦微创切除垂体腺瘤过程中,由于手术视野狭小,手术操作器械通过显露位置只能探及部分区域,对于向上鞍隔或向两边海绵窦内过度生长的肿瘤,只能寄希望于在吸除中间部分肿瘤后,其能即时塌陷或聚拢于视野中间,再继续被吸除;或者在首次手术后数月,等待其缓慢“脱落”,再行手术治疗。
虽然大多数垂体腺瘤可通过微创经鼻-蝶窦手术予以切除,但手术风险还是客观存在的。最主要的风险就是损伤业已受压明显的正常垂体及其功能,术后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短期或长期的激素替代治疗,需要后期内分泌科医师结合患者术后情况给予个体化治疗。
另外,若损伤到肿瘤包绕或挤推的颈内动脉,可造成失血性休克或栓塞血管后脑梗死,预后不佳;或者术后瘤腔内出血加重对视神经的压迫,导致术后早期患者视力进一步下降甚至丧失,需再次手术清除血肿,缓解症状。当然对于经验丰富的术者来说,上述危险情况的发生率微乎其微。相比较而言,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风险相对高一点。就如前所述,术者通过鞍底骨质磨除,由蝶窦腔进入垂体窝切除肿瘤,就好比在一楼把天花板打开去掏二楼的东西;而肿瘤的上方就透过一层薄薄的鞍隔与颅脑相邻,要知道脑组织是泡在“液体”里面的,这个无色透明的液体就是脑脊液,肿瘤上方的一个菲薄的鞍隔可能会在术中或者术后发生破裂,导致“二楼”的水往“一楼”漏下来,就会引起“邻里纠纷”,需要“调解处理”。一般会在瘤腔内填塞患者自体脂肪或肌肉筋膜,并结合人工材料修补,进行颅底结构重建。这一步修补很关键,因为脑脊液漏长期不愈,会继发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危及生命。
另外,虽然手术的成功依靠术者手术经验的积累,但更需要患友及其家属的良好配合。垂体腺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一旦得了这个病,请一定切记这是个“终生疾病”,即便手术或者药物治疗很成功,由于“敌人”可能随时会来,也需要后续定期来院复查。您的主管医生最熟悉整个“战斗过程”,也最熟悉那个“敌人”,让我们医患共同努力,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