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高龄三叉神经痛患者愈加常见,MVD手术是否仍可作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如何?
通过对近期两例高龄三叉神经痛MVD患者典型手术病例的报道,我们来分析其与年轻患者预后是否有差异——
患者倪xx,女性,年龄87岁,主因右侧下颌部阵发性,针刺样疼痛7年余,洗脸、漱口、吃饭、刷牙均可诱发,发病初期予以口服卡马西平1#/次,一日两次疼痛可控制,一年前药物控制不明显,增加至1#/次,一日三次仍不能有效控制,发作次数增加,疼痛程度加剧。为求治疗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外科吴哲褒教授专家门诊。
三叉神经MRTA:SCAAICA压迫三叉神经脑池段,且压迹明显。
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检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诊断明确,术前谈话中吴主任告知患者及家属,目前针对三叉神经痛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即开颅行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另还可行射频热凝或球囊压迫,前者治愈率虽高,但相对风险也大,家属详细询问各种治疗方式的利弊后,决定愿意承受手术风险。
术中所见:
减压前
减压后
术后:
出院时患者面部疼痛完全消失,无麻木、面瘫、听力下降等并发症。
患者赵xx,女性,年龄93岁,主因左侧面颊和下颌部剧烈电击样疼痛20余年,说话、洗脸、刷牙可诱发,发病初期口服卡马西平有效,曾最多口服8#/天,近两月来,服药后疼痛仍不可耐受,VAS:10分。医院吴哲褒教授专家门诊就诊,问诊时疼痛发作,发生一过性晕厥。
三叉神经MRTA:SCA压迫三叉神经REZ及脑池段,压迹明显。
患者虽93岁高龄,疼痛程度十分剧烈,偶有一过性痛性晕厥,但平素身体健康,生活可以自理,术前完善心超、肺功等检查,并请麻醉科会诊评估风险,未发现手术或麻醉禁忌,且患者及家属手术意愿极其强烈。
术中所见:
减压前
减压后
术后:
患者术后面部疼痛消失,无并发症,术后一个月门诊回访中表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吴哲褒教授表示: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三叉神经痛老年患者比例也逐步增高。年在医院行MVD手术的病人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高达71.25%,平均65.18岁,年龄最大93岁。
究其原因,目前主要认为是后颅窝容积本身较小,而老年患者脑组织萎缩后下沉,同时存在血管迂曲硬化,易导致血管接触压迫三叉神经,引起面部疼痛发作。
通过近十年的随访,我们发现与年轻三叉神经痛患者相比,老年患者(≥60岁)MVD手术后疼痛缓解率更高,远期有效率甚至可达77.6%(平均随访8.93年,P=0.)。其原因可能与以下两种因素相关:1)老年患者神经血管压迫比例高且多有明显压迹,普遍认为压迹越明显,预后往往愈佳;2)老年患者脑萎缩程度较重,脑池大、暴露更充分,有利于对三叉神经进行全程减压。此外,数据分析后发现老年患者MVD术后总体的并发症(出血、感染、脑脊液漏和颅神经相关损伤)发生率与年轻患者并无显著差异。
上海交通大医院自年开展MVD手术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经验积累,MVD手术更微创、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吴哲褒教授认为针对老年原发三叉神经痛患者,诊断明确且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大的情况下,仍应首选三叉神经MVD手术,年龄并非手术禁忌!
吴哲褒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垂体瘤/泌乳素瘤诊治中心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中国脑垂体基金主席;中国神经科学协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医师年度奖”青年奖获得者;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编委。
专业特长:颅脑肿瘤(脑膜瘤、胶质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等)显微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内镜经蝶微创手术;垂体腺瘤的药物和个体化治疗。面肌抽搐和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
瑞金门诊时间:每周一上午特约门诊,每周二下午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