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日作家江雨林我的俩师傅散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我的俩师傅

文/江雨林

“五一”前夕,央视“新闻联播”黄金时段,推出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全新栏目,其中“我的师傅”访谈节目,将一个个鲜活,不同年龄段,过去还是现在,处在工作一线,面对同一个话题,发自内心,用质朴的语言,感受和感悟,从师傅们那里获得的人生真谛,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眼球,引起我强烈的共鸣,勾起了我那一段段,曾经已经遥远,似乎又在眼前,师徒之间难忘的一幕一幕。

七十年代末,从部队复员,从单位得到的第一份工作是电话维修工。我有幸认识了男、女两位师傅。男师傅是一位彪悍的东北人,四十多岁,个子不高,头发稀疏,满脸横肉,由于患脑垂体瘤缘故,五官,包括其他身体各个部位,严重变形,可以用一个宽字来概括。就连说话也是瓮声瓮气,头一次见面着实吓了我一大跳,活脱脱一个电影“巴黎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的形象。

女师傅是一位端庄秀丽的江南人,三十多岁,中等身材,一头齐耳的短发,含蓄而文静,说起话来,轻声细语,浑身透露出一种知识女性特有的气质。

男师傅农家出身,没有读过几年书,很小就到工厂学徒,他凭着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快从师傅那里“偷到了”较为扎实的电工技术知识,在厂子电工圈里也算小有名气。当研究所筹建时,他被组织从东北选调到了西北。

女师傅城市人,南京动力专科学校毕业,由于学习成绩好,由南京直接被分配到国家唯一橡胶密封制品科研单位。两位师傅之所以能到电话室工作,那还是后来的事。

我的师傅们,虽说都是搞电的,但是一个学的是动力配电,一个从事电气、仪表工作,专业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要是谈到电话工作,其专业,离的就更加远。先不说专业之间有强弱电之分,就是控制方式和系统要求,更加精细复杂。一般通讯人员都要求来自邮电学院,最起码也是邮电学校。

可是当年这方面人才稀缺,国家又不可能分配来专业人员,于是单位也只能从电工专业人员中挑选。因此两位师傅被选中,先后安排到电话室工作。

七十年代,电话通讯还很不发达,不要说手机啦,就是座机,一个单位也没有几部。据我观察,当年好一点的单位,大多还是使用磁式话机,就像电影上经常看到的,一个军官先摇电话手柄,然后再通话的那种。

当年单位是国家重点科研院所,有着重要、广泛的业务联系,国家第一次调拨就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通讯设备,一台从瑞典引进,60门步进式自动交换机。听说当时单位人员不足二百,应该说人均电话数是相当的高了。记得我刚到单位,就是从这台设备开始学起的。

我报到不久,就听说单位又从国家获得一台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这是国际最流行,最新技术的一款,国内地市级以上专业邮局,才开始普及,可见国家对科研单位的重视程度。

在电话室男师傅算是元老,女师傅与我基本上是前后脚报到的。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人生,我到底应该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我有一种深深地焦虑和茫然?

同样是学习,在单位和在学校还是有不一样的感觉。学校老师教的比较系统,为了检验效果,定期进行考试,始终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师傅带徒弟就不一样了,一般都是采取从“实战”出发,出了问题,查找原因,排除了故障,就算完事。这是一种“零敲碎打”的学习,就如同“瞎子摸大象”,一会半会不会知道大象全貌。有着很深“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禅的味道。

起初跟着两位师傅学习,你不知道如何做,才能最好?毕竟自己,是一张白纸,既没有“童子功”,又没有半点经验可言,工作起来特别被动,好像“猫吃浆子,无从下手”。师傅的话,应该说主要是男师傅的话,那就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

设备发生了故障,器件发出异常声响,通信瞬间中断,电话是呼不出去,也打不进来。此时若是男师傅在场,伴随着一句“这熊玩意又开始捣乱啦”的口头语,他缓慢地挪动起笨拙的身躯,用一支短粗变形的手,颤微微地捏着一把螺丝刀,用背面对着某个继电器熟练地,轻轻这么一敲,唉,故障就消除。真是太神了。

偶然一次,男师傅不在岗,设备又出现了故障,女师傅迅速着手排除故障,她先观察现象,后分析原因,紧接着查图纸看说明,花费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搞出个头绪。机房内,继电器发出异常怪响,通信瘫痪,近处科室的人不停地来,打听、抱怨电话发生的情况?我也十分焦急,当听到“赶快把老师傅叫来”,女师傅急促的招呼声,我不敢有半点犹豫。

他来了,还是那把螺丝刀,还是对着继电器,只是熟练地碰了几下,设备又神奇般的好了。

于是男师傅那段时间,常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教训道,“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读书不是?不读也不是?到底怎样做,才能掌握设备维修这个门道?

新的通信设备开始安装了,利用专业人员安装调试的过程,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培训,使我们师徒之间有了缩小差距的机会。女师傅毕竟是科班出身,有着扎实的文化基础,况且又年富力强,学习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她通过与专业人员不断交流,找到了共同语言,专业水平,迅速提高了一大截。

日后,还经常与当地邮电局总工,切磋交流技术经验。后来,成为本地非专业出身的行家里手。周边哪家设备出了问题都来咨询,她甚至亲自上门帮助解决,技术方面出现的难题。

通过与两位师傅多年接触和学习,我发现他(她)们之间有着不同的技术特点。男师傅学徒工出身,更重于实践的积累,是经验型技术的代表。他强调学习一定要巧,工作一定要抓住关键环节,一旦掌握,就要删繁就简,直接对症下药,求一个“刀下见菜”,图一个快字。不足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女师傅科班出身,更侧重于理论学习,让你知道工作原理和程序,使你工作视野更加开阔,解决问题更趋科学严谨,遇到问题可以举一反三。

我从两位师傅那里学到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法,这就是“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能更好地检验理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可以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这也许就是师傅们留给我,受之不尽,用之不完,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