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穷到停拍,票房惨淡,20年前的你好,李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价格大概需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bdfyy/bdfrczy/

春节档的硝烟,到现在算是正式落下帷幕。

最大赢家,非《你好,李焕英》莫属。

口碑,票房,流量。

全部被纳入麾下。

但,风头越盛,争议也会免不了的会随之越多。

有说《你好,李焕英》赞誉太过的,也有说*贩卖情怀的。

其实认真来说,能让64万人打出四星以上的高分,这部电影有着无法忽视的亮点。

真诚,共情。

在电影里,我们几乎时刻都能感受到创作者内心那份最真挚的感情。

仅这样一份真诚,在当下院线里,已经算得上是难得的品质。

但作为一部「电影」来看,从专业角度去分析,《你好,李焕英》确实只能算得上一份刚及格的答卷。

作文写得足够真诚动人,可选择填空却错得一塌糊涂。

换句话说,感情有了,技术不足。

在同类型、同题材、同女性导演,甚至同样是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里。

这部20年前的电影,也许会更有说服力——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电影由马俪文执导,斯琴高娃与吕丽萍主演。

剧情改编自女作家张洁的同名小说,也是关于作者本人的真实回忆。

记录的,是母亲去世前与她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

书中,张洁这样写道:

「一个人在54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要比在4岁的时候成为孤儿苦多了。」

仅仅是这样一句话,已经足够令人动容。

再加上片名一眼就能看出的满满催泪属性。

我想,大概可以懂得豆瓣排在最前的短评为什么这样说:

以前不敢看,以后不敢重看。

因为太真实。

真实的像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一遍的场景。

真实的触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弦。

柯,是一名小有名气的中年女作家,在文学圈里备受尊敬,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进行演讲,签售。

事业忙,家庭的责任也同样压在她的肩头。

丈夫是领导人物,从不会主动帮她分担什么。

不过这些,对于柯这个坚强的女人来说,算不得什么。

只是一次回家看望八十岁的母亲,她突然发现以往十分健朗的母亲,似乎突然老了很多。

走路迈不开步子,吃饭很少,喝水很多。

更严重的是,说过的话转头就忘,总是一眨眼功夫就睡了过去。

丈夫的朋友提醒柯,老人家可能是身体出问题了。

医院检查。

诊断结果上写着,母亲不仅患上了尿道炎,脑子里还长了一个垂体瘤。

必须要做手术才能好。

可这么大的年纪做手术,风险不小,很有可能就下不来了。

如果不做,最多还能活一年。

万事都能拿主意的柯,在这一刻慌了。

她开始意识到,母亲可能很快就要离自己而去。

她没有办法做这个决定。

她害怕母亲在手术台上撑不住,也害怕母亲只能陪自己一年甚至一两个月那么久。

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柯,在这一刻害怕极了。

可没想到,母亲自己却笃定地下了主意。

她要做这个手术。

她不想拖着病恹恹的身体苟延残喘。

幸而手术很成功,母亲身体恢复得也很快,这让母女两人都充满了信心。

一个尽心尽力照顾着。

一个听话配合着。

她们都在努力,想让互相待在一起的时间再多一点。

好景不长。

没过多久,母亲的身体又像坐过山车一样,每日愈下。

在一个如往常般平静的夜里,母亲在女儿的安抚中躺下。

母亲拉住女儿想要多说说话。

女儿却担心她过于劳累,让她明天再说。

殊不知,今晚过后,母亲已经没有明天...

这部电影一样是导演马俪文的处女作,却有着8.4分的极高评价。

因为它极容易打动人心。

随随便便一个镜头,就能让人眼泪直下。

并不是叙事手法太过煽情,是因为它从细节流露出的真实,平淡,还有残酷,令人动容。

当然,也同样得益于两位女主的精湛演技。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是满满的泪点。

凭借这部电影,母亲的扮演者*素影此获得了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是国内年龄最大的一位影后获得者。

大多亲情片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总会过多去的渲染“母慈子孝”的场面。

这部没有。

柯和母亲之间,映照着大多数的亲子关系。

片中聚焦的每一幅亲子画面,都极尽真实而扎心。

她们相互依赖,相互深爱,又相互折磨,相互伤害。

如千万子女一般,柯也总是因为工作和生活中的琐事,疏忽对母亲的照顾。

忽略母亲最想要的,只是最简单的陪伴。

突然回头,才开始后悔——

母亲居然“一夜间”老了这么多。

可心急的关心,有时候又会演变成不加思考的责骂。

面对母亲执拗地使用尿布,舍不得用纸巾,让自己患上尿道炎。

柯生气的摔东西,大吼大叫。

此时的母亲总会一言不发,忍受着女儿的脾气。

她也只是想替女儿多省下一点,让她在外面不那么辛苦。

直到母亲的病情已经严重到要住院手术,柯才感觉到了慌张。

她开始意识到,母亲或许不能陪她那么久。

懊悔自己没有照顾好母亲,怀疑自己对她的关切,是不是连外人都不如?

她想要弥补,开始事无巨细的照顾着母亲的身体。

帮她洗澡,喂她吃饭。

无比温柔。

母亲也沉溺在这样的温情与陪伴里,展露出暌违已久的舒心笑容。

随着病情加重,母亲的脾气又开始反复不定。

有时候吵闹得像个孩子,有时候又变回古怪的老人。

每晚一点来,她都要大闹一番。

又或者整夜闹腾着要上厕所,不让人安稳。

面对女儿终于崩溃的大吼,你为什么要这样?

她也委屈懊恼: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女儿啊,真的对不起…

看到这一段,我们不忍责怪母亲的无理取闹,更无法苛责女儿的情绪崩溃。

在她们的相处中,我们似乎能找到自己和父母的影子。

偶尔一地鸡毛,但总是互相牵挂。

有时埋怨吵闹,但永远害怕失去。

因为太害怕失去,手术之后,柯开始要求母亲遵循科学方法,锻炼身体。

全然不念及母亲的痛苦,强迫她每天运动。

这时母亲又变得如往常一样不再抱怨,而是默默地接受一切,也默默地迎接死亡的到来。

只是在女儿抱着她的时候,委屈地问一句“为什么长大后你就不亲我了呢”。

一句话,直击泪腺。

是啊,小时候我们常常会黏在母亲的怀里,从不吝啬亲吻,不羞于表达爱意。

可长大后就像是被什么封印了般。

那些动作,那些话,再也表达不出来。

电影里,母亲的离开,让柯整个人陷入无尽的愧疚。

后悔自己没有多关心她,没有及时发现她的病情。

可后悔,已然是无用的。

就像原著作者张洁在书中写的:

我还有什么奢求吗?我等不及和妈来世的缘份,她不能解脱我想念妈的苦情。我只求妈多给我托些梦,让我在梦里再对她说一次,妈,请您原谅我!

纵使我写尽所有的文字,我能写尽妈对我那报答不尽、也无法报答的爱吗?我能写尽对她的思念吗?”

电影的最后,有一个十分巧妙的首尾呼应,是让很多观众更加称赞的点。

一开始,是母亲坐在电话旁,浅浅睡着。

听到保姆喊“人来了”,连忙拿起电话。

保姆又说错了错了,原来是柯拿着大包小包的进来了。

母亲站起身看着女儿迷糊地问,你找谁啊。

而电影结局,柯如母亲一般,听到保姆喊人,先是拿起电话。

然后再望着门口从国外回来的女儿,茫然地问“你找谁啊”。

一切,原来不过是个轮回。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每个人,其实都深知这句话背后的遗憾和痛苦。

而依然还是有人在经历着这样的遗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