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垂体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先进报道影像有道颖耀出新记复旦大 [复制链接]

1#
彭洋怎么样 http://m.39.net/news/a_9276956.html
<

一张张黑白胶片里,她读出了影像之道的光彩;一帧帧无声图像里,她道出了掷地有声的精彩。

37年前,她开始从事影像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至今已是业内颇具声望的“全科”专家,她得出的诊断与临床符合率高达90%至95%,年会诊疑难影像上万例,争执不下的片子,同行们都要请她过过目。

11年前,医院*委副书记,在岗10年,开展关爱患者行动,医院民主建设,指导创立卫生系统首个医务员工关爱计划(HEAP),搭建育才平台。

1年前,医院分管教学科研副院长的担子,治病救人、科研助人、教书育人。

在这里,我们聚焦这位劳模名医最近一年多来的足迹,见证影像有道、颖耀出新的领跑和奋斗。

她就是——

医院

耿道颖

医院副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脑卒中分会候任主委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0余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人才、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工匠、上海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等称号。

挑战前所未有

诊断硬核果决

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耿道颖以最快反应、最准判断、最广辐射,第一时间做出了一位影像医生最硬核的回答。

对耿道颖来说,一张张黑白肺部CT片,可以给出比核酸检测更早的研判。医院后,她每天要看近个肺CT。当时所有发烧患者都做肺CT筛查,每张片子都要辨别出是否是新冠引起的炎症,压力非常大。但耿道颖坚守一线,用影像诊断的专业知识严格把关,准确判断。当时,她高度怀疑的12个新冠肺炎患者,11个确诊。

对医生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在疫情集中的那段时间里,耿道颖充分运用各种最快最新的方式,为全国患者会诊,给全国各地的同行提供指导。上海公卫中心有一个从英国回来的患者无法吸氧急需救治,正在开车的耿道颖接到电话,把车子往路边安全地带一停,就开始网上会诊,她回忆说:“紧急情况,响应速度必须快!”武汉重症病房发来的CT片,云南边陲小镇患者的肺部CT,耿教授都第一时间给出专业的诊断。

联盟平台建功

世界分享论文

此次新冠肺炎影像诊断的快速反应、精准判断,救治更多患者,且广泛指导一线医生,耿道颖年领衔创建的中国互联网+影像及神经影像专科联盟功不可没。在这个平台,义诊全国各地可疑新型冠状病*肺炎多例,从*、甘肃、云南,到山东、江苏,还筛查出不少早期肺癌病例。目前平台共汇集全国医院,其中60多家实现互联互通。让耿道颖欣慰的是,经过强化训练,如今联盟内部影像医生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对常见疾病诊断应付自如。

为了和疫情抢时间,耿道颖在《上海医学》发表上海首篇《新型冠状病*肺炎CT表现》论文,放弃英文论文,采用中文网络首发,只为让更多基层医生读懂论文。而在柳叶刀杂志子刊上发表的文章《关于新冠肺炎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使用磁共振技术向全球首次报道了——新冠肺炎通过嗅神经传导到脑组织的损害,是可逆的,大部分可以恢复的证据。

坐镇专家门诊

岂止妙手回春

长期的临床积累,让耿道颖不仅熟谙影像诊断,更熟悉治疗方案。身为劳模名医,耿教授每一次坐镇专家门诊,一上午5个多小时,30多位患者,几十个病种,在与疑难病症和罕见少见病例短兵相接中,让患者带着希望而来,带着结论而归:“一个好的放射科医生应该做到定位定性诊断,不仅要看出问题,还要给出治疗方向。”这时,她就是一个全科医生,倾力为患者提供最佳方案。

男女老少,从头到脚,千变万化,在一帧帧无声图像里,耿道颖的见解掷地有声。一位50多岁的女患者顽固性咳嗽,治疗半年未果,她拿着片子一看,冠状动脉有钙化,结合肺部影像学表现,指出是心衰引起的肺淤血,建议纠正心功能,复诊心内科,果然心脏纠正后就不咳嗽了。还有一位患者,脑子里有多发病灶,常规考虑转移性肿瘤或恶性胶质瘤,但她看片后指出是原发性淋巴瘤,建议用激素治疗,一个月后复查磁共振,证实这一诊断,建议去血液科治疗。有的孩子性早熟,常被诊断为垂体瘤,到了耿医生这里大多被排除,只需进行内分泌治疗,消除了孩子生长的隐患。不少小儿内分泌科的医生这样叮嘱患者:“一定找耿医生看过,白纸黑字写下来后才给你用药。”

每一次专家门诊是耿道颖言传身教行医准则和人生哲理的现场教学,更是倾力传承劳模精神的示范课堂——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她把积累总结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思维倾囊相授,要求学生仔细看病史,认真观察CT、MRI图像,一个患者的数百张图像必须一个个看过去,不能忽视一个细节,以免漏掉一个诊断。每年两个月,耿教授走进教室给本科生上课,每张专业知识PPT的右下角都有励志的句子,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课程思*。

身兼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院放射科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耿道颖多重角色转换着,但她教导的专业知识外的正义感、使命感,倡导的医学生的敬业、专业精神和人文情怀,始终如一,传承给一代又一代医学生。

创新求索不辍

医者仁心始终

在上海脑重大疾病智能影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脑动脉瘤筛查样机、脑肿瘤自动分类样机、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样机等纷纷亮相,临床科研创新风生水起。耿道颖的求索之路,根源于对临床科研的巨大热忱和执着。

最近的一次统计显示,全国影像医生15万余名,每年读片需求近80亿人次。大数据,更坚定了耿道颖在医学影像领域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大决心。她发现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医院同一病种病例量大,研发智能阅片机器人已经水到渠成。在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她立即组织复旦工研院医工交叉学科人才自主研发,如今这位“影像医生好帮手”智能阅片机器人的样机已经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它可以筛查病变、标注大小形态、给出报告。一张片子经过机器人、小医生、大医生的三道把关,提高工作效率和诊断准确率的同时,缓解了患者多医生资源匮乏的矛盾。

影像有道,颖耀出新——以犀利之光穿越一张张黑白影像片,耿道颖医者仁心,创新迭出,在上海医疗重点项目、攻克科研难题等方面屡屡作出重大贡献,在同行业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医者心声

学会关爱和理解患者、同事是基本的职业操守,团结一起才能战胜病魔。

原标题:《影像有道颖耀出新——记医院副院长耿道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